Sunday, November 29, 2009

畫畫 by 螢火蟲


我非常喜歡畫畫。

桌上白白地一張A3白紙,經過手中握住的畫筆一揮、一描,再用上不同的顔料色彩,隨心一塗,眼前這張白白的紙,就已經不再是一張純白的紙。A3紙有了自己的顔色,有了自己的特色,也有了自己想表達的訊息。這張只有11.69” x16.54”大小的白紙就隨我的想法變成這樣了。是我把自己想要的圖案畫上了。

我們,是不是也和這張白紙很像?

從呱呱墜地時的只會不論餓了、累了、尿溼了,就號啕大哭,什麽都不會,到会笑、会把玩着手上的铃铛玩具、会抛出去;看着身边的大人,模仿他们,牙牙學語,學大人説話,表達自己想要些什麽;学妈妈穿著屬於媽媽那比自己的腳大幾個尺碼的高跟鞋走路;模仿電視機裏的鹹蛋超人舉手飛行打倒壞人... ...

你知不知道每個人智能的發展,其实就是個體在環境中生活適應的歷程?

個人智能的高低乃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智能發展既與適應環境的方式有關,不但是行為發展的重要理論,而且也是學習行為的理論根據。因此,其實我們的成長環境、我們的個人際遇、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我們耳聞眼看的事情,就是塑造了今日大家看到的你我。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亞傑強調了個人的智能發展與其身處環境息息相關,並用以下四個時期來說明個體智能發展的情形 (Piaget ,1952 ) 。

一。感覺動作期:從出生到兩週歲,幼兒靠身體的動作及由動作獲得感覺他周圍的世界。這時期,手的抓取和口的吮吸是幼兒用以探索世界的主要動作。

二。運思預備期:二至七歲的兒童,開始運用語言、文字、圖形等較為抽象的符號去從事思考活動。此時期的兒童可以開始學習簡單的文字、數字和圖形。

三。具體運思期:七至十一歲的兒童,開始以具體事例為基礎的邏輯推理。這個年齡的兒童,多數已能從事物的分類、比較以了解其間的關係。

四。形式運思期:十一歲以上的兒童,思考能力漸趨成熟,能運用概念的、抽象的、純屬形式邏輯的方式去推理。這個年齡的兒童,可以學習數學中代數與幾何的抽象觀念了。

記得在一次談話中,一位媽媽問我:“我家小孩爲什麽不像人家的小孩一樣坐在那裏看書呢?”“媽媽,那你有沒有坐在他身邊,也一起看書?”“我都不喜歡看書的,現在最重要是他啊!”

又有一次,營裏的一個學員在《豐盛的晚餐》這個活動單元裏扮演了爸爸的角色。這個男生在整個活動中非常主動的幫忙他的“太太”煮飯、洗衣,甚至很體貼的照顧一家大小。稱讚他做得很好。他笑嘻嘻的答道:“我的爸爸也是這麽做的,那我也這麽做啦!”

孩子對事情的認知與學習,不只是學校裏老師的知識傳授,書本上的閲讀所得而已,其實,還包括了家中與他們一起生活的“活書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甚至是女傭——Kakak。“活書本”們的與他人,以及孩子的互動,他們可都是看在眼裏,學在心裏哦!不然,我們就不會常常聼老人家講:“有其父,必有其子”了,對不對?

上個星期二,一個十七嵗和十四嵗的學員,要結伴到書展去購買書籍。十七嵗的女生滿臉憂愁的說:“我不會去,沒人得空載我去。”“我們一起到茨厰街搭巴士吧!”“不行,我不會!我從來沒自己搭過巴士,因爲爸媽說危險。”只聼十四嵗的女生說:“不怕!我會!我教你。我十三嵗時就學會自己搭巴士上學了。”

每個個體都可以擁有無限的智能,不會因爲你的年紀大小,你的學歷多高,你的出生等等所影響,而是這些智能怎麽有機會去開啓,個體什麽時候開始體驗到不同變化,學會接受、處理、放下、重新的認知。一個曾經面臨失去或差點失去的人,往往會比擁有很多的人更會珍惜眼前的一切。沒有心疼,怎麽知道愛的難能可貴?

啊!畫錯了!不要緊,把它搓成一團,再拿另一張白紙再畫一張像樣的就可以了。可是,擁有了生命色彩的人生,錯了有可能像一張畫紙一樣也可以搓成一團,就沒有一回事了嗎?爸爸媽媽,愛他,是不是該為他多花點心思,慎重選擇和為他創造能幫助他學習的環境,甚至為他做出更多、更進一步的個人學習,成爲他學習的最佳和最重要楷模呢?

一起加油吧,親愛的爸爸媽媽!一起與孩子們繪出精彩的人生。


0 意見:

Post a Comment